在预防医学的学习当中,传染期与潜伏期的概念及用途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,这也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,所以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。在相关考试中,此类题目一般以客观题形式考察。小编给大家总结了一下这部分重点知识,教给大家如何巧记。
1.传染期
定义 |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| |
对流行特征影响 | 长 | 继发病例陆续出现,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|
短 |
继发病例常成簇出现 | |
传染期用途 | 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|
2.潜伏期
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。
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:
①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,借此追踪传染源,寻找传播途径。
②确定接触者的留验、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,一般将平均潜伏期加1~2天,危害严重者可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。
③确定免疫接种时间。
④评价预防措施效果。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,如果发病数明显下降,则认为可能与措施有关。
⑤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。一般潜伏期短的疾病,常以暴发形式出现。
例题: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为:
A.侵入期
B.前驱期
C.潜伏期
D.传染期
【答案】C。解析: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;前驱期是从患者开始感到不适到症状明显的阶段;侵入期是指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;传染期即指感染者有能力传染给他人的这一段时间。故本题答案选C。
2021江苏医药护健备考考生欢迎关注江苏医学考试网,及时掌握更多考试资讯!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